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>专题专栏>>往期专栏>> 正文

专题专栏

【读书与思考】知行合一 以学促干——读《传习录》心得体会

来源:本站原创 作者:罗琪 浏览次数: 2020-06-30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“知行合一”,要求党员干部既要加强理论学习,走在前列;又要结合实践,干在实处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(王阳明)提出来的,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,是密不可分的,也是他所创阳明心学包括“心外无物,心即理”、“知行合一”、“致良知”等内容之一,而全面包含这些内容的著作便是《传习录》。近期,认真读了《传习录》,尽管有些内容理解尚觉浅薄,仍感到思想为之一振,理念为之一新,眼界大开,收获满满。在当前社会环境下,此书对党员干部如何做好严以修身、更好谋事创业能够起到很好的启发作用,我认为概括来说有以下三点:
    《传习录》是安抚党员干部浮躁心理的一剂特效药。

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,每个人都为工作、生活劳碌奔波,时间久了浮躁情绪难免产生。有的是遇到复杂的问题、难办的事项,就沉不住气,产生急躁情绪,走捷径、搞突击,反而欲速而不达;更多的是在自身得与失的问题上、在提与不提的问题上,少数同志想不开、放不下,不堪其扰,状态不佳。要去除烦恼其实很简单,一方面要淡泊名利。如《传习录》所讲“减得一分人欲,便是复得一分天理。”淡泊并不是力不从心的无可奈何,也不是志得意满的孤芳自赏,更不是无所作为的哀声叹息,淡泊就是摆脱世俗的诱惑与困扰,开诚布公地对待一切,豁达宽容地看待一切。俗话说:“事能知足心常乐,人到无求品自高。”人之所以累,就是想的太多了;心之所以烦,就是放下的太少了。另一方面要学会自省。工作中,有很多人经常怨天尤人,只看到别人的缺点,却从来不在自身上找原因。一个人只有耐住寂寞,不断反思,既不妄自尊大,也不妄自菲薄,久久为功,才会使自身能力不断提高。因此,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牢记,不能以自我为圆心,以个人利益为半径,斤斤计较个人得失。要注意克服浮躁心理和抱怨心理,多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,脚踏实地做事。

《传习录》是帮助党员干部找到正确工作方法的一本说明书。

工作能力是一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,而能否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法是提升工作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。《传习录》中就此给出了答案:“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”简而言之就是“知行合一”。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,既倡导学习与思考,又倡导学以致用,勇于实践。正如哲学中讲到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一样,二者是辩证统一、不可分离的。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,用理论指导实践,将理论应用实践,绝不能纸上谈兵;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要身体力行,不断探索,总结经验,完善理论知识,提升自身本领。学习,思考,实践,领悟,循环往复,永无止境,这本身就是一个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的过程。要善于运用历史、哲学、文化的思考,用心学习、磨砺心性,学用结合、知行合一。

《传习录》是引导党员干部保持廉洁自律的一顶防护罩。

当前,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,党风廉政建设面对诸多挑战,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。党的十九大以来,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,坚持党要管党,从严治党,不断加强廉政建设的要求,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,守住清廉就是一根红线,也是一根警戒线,绝对不能逾越。 “人须有为己之心,方能克己;能克己,方能成己。”党员干部要认真对照新的《廉政准则》、《党的纪律处分条例》等党内法规,不断强化自我监督,切实增强纪律警觉性,远离奢靡生活方式,提高自身“抵抗力”。如《传习录》所讲:“然可欲者是我的物,不可放失;不可欲者非是我物,不可留藏”,因此,我们必须要敬畏国家法律和党的纪律,敬畏人民赋予的权力,始终坚持诚实守信、自律廉洁的底线,坚持法律和道德的底线,做到思想稳定、头脑清醒、生活清新、经住考验,真正起到崇德守信清正廉洁的表率作用。中华民族具有特色鲜明、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,这是我们克服风险和挑战,创造更美好未来的精神动力和信心来源。包括《传习录》在内的典籍,正是中华文化的突出代表,我们要通过潜心研读,领悟真谛,从而进一步解放思想,摒除杂念,严守纪律底线,确保知行合一,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,为实现集团改革转型发展努力奋斗!